初到先农坛的总摸不着这里的布局,看不到中国传统的按中轴线安排的建筑布局, 这里的建筑有点无规律可循。
联系方式:
暂无最佳游览时间:
全年推荐游览时长:
3小时门票价格:
门票价格:免费先农坛,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神及举行耕籍典礼的场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宣武区东南部,永定门内大街西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山川坛,合祀先农、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和钟山诸神,并在钟山之下加祀天寿山神。明嘉靖年间重订庙坛礼制,形成多种祭祀的格局:分置太岁殿,专祀太岁(木星);新建天神坛、地坛和先农神坛;将山川坛更名为神坛。明万历年间坛内陆续增建了纛旗庙、神仓、斋宫等,并正式命名为先农坛。 清乾隆十九年(1754)对先农坛作了较大调整,撤去纛旗庙,将其移建为神仓;改土木建筑的观耕台为砖石琉璃瓦建筑;改斋宫为庆成宫,形成先农坛整体格局。先农坛平面呈北圆南方之形,总面积860万平方米,原由内、外两道坛墙围成,外坛墙长达4378米。以内坛墙为界,分为内、外坛。外坛即西部和北部内、外坛墙之间宽阔的树林、空地。祭祀先农神和行耕籍礼的主要建筑多建在内坛。先农坛的建筑风格一反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布局原则,根据帝王祭祀活动的实际需要,分为先农神坛与太岁殿、庆成宫、天神地坛3个独立群组。演变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
更多先农坛,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神及举行耕籍典礼的场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宣武区东南部,永定门内大街西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山川坛,合祀先农、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和钟山诸神,并在钟山之下加祀天寿山神。明嘉靖年间重订庙坛礼制,形成多种祭祀的格局:分置太岁殿,专祀太岁(木星);新建天神坛、地坛和先农神坛;将山川坛更名为神坛。明万历年间坛内陆续增建了纛旗庙、神仓、斋宫等,并正式命名为先农坛。 清乾隆十九年(1754)对先农坛作了较大调整,撤去纛旗庙,将其移建为神仓;改土木建筑的观耕台为砖石琉璃瓦建筑;改斋宫为庆成宫,形成先农坛整体格局。先农坛平面呈北圆南方之形,总面积860万平方米,原由内、外两道坛墙围成,外坛墙长达4378米。以内坛墙为界,分为内、外坛。外坛即西部和北部内、外坛墙之间宽阔的树林、空地。祭祀先农神和行耕籍礼的主要建筑多建在内坛。先农坛的建筑风格一反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布局原则,根据帝王祭祀活动的实际需要,分为先农神坛与太岁殿、庆成宫、天神地坛3个独立群组。演变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先农坛成为美国兵营,司令部设在太岁殿。1912年在神仓设北京坛庙管理所。1913年元旦,先农坛首次对外开放。1914年民国政府制订忠烈祠祭礼,设忠烈祠于太岁殿,祭祀黄花岗烈士。太岁殿两庑改为礼器陈列所,集中展陈坛庙祭祀礼器。 1915年正式辟为公园,初名先农坛公园,1917年改名为城南公园。1919年先农坛内兴建两座新式建筑,一座是以观耕台为底座,上建八角二层的观耕亭,造型仿欧洲古典花园中的玻璃亭;一座是纯欧式的三层钟塔,通称"四面钟"。至1930年,先农坛外坛墙全部被拆除,附近建成市场、道路、民居等,坛西成为广场。1930年庆成宫之南辟为先农坛体育场。1949年后育才学校等单位陆续迁入。 20世纪90年代对太岁殿等建筑进行大规模修葺,建成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先农坛是全国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农场所。 主体建筑现存主要建筑有太岁殿、先农神坛、神厨库、观耕台、具服殿、庆成宫、神仓及祭器库、神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