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负有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使命,也是国家文化客厅。

博物馆 特色游
  • 联系方式:

    010-65116400
  • 最佳游览时间:

    四季皆宜
  • 推荐游览时长:

    3-4小时
  • 门票价格:

    免费参观,预约前往。详情如下:
    一、为提升观众参观体验,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措施。开放时间为每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16:30清场),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二、采取全员实名免费预约参观。未满14周岁(含)的未成年人,须由成年人代为预约,并与预约人同步核验入馆。
    三、观众须使用实名注册手机号码进行预约,每个账号每个参观日可至多预约5人(其中一个订单中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不超过三人)。每个证件号每日只能预约一次。使用虚拟手机号码完成注册的相关账号将被及时清理,同时取消相关预约。
    四、观众可至多提前7日在“国家博物馆”官网(移动端)和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及官方APP预约,每日分为9:00-11:00、11:00-13:30、13:30-16:00三个预约入馆时段(预约放票时间为每日17:00,退票截止时间为参观当日15:00)。预约成功后,系统自动发送预约成功消息通知,请妥善保存。
    五、参观当日,请凭本人预约证件原件和预约成功信息,严格按预约时段从北门西侧入馆参观,错过预约时段将谢绝入馆。观众入馆时须配合进行证件核验。军人(含退役军人)、军烈属、残疾人、60岁以上老人凭本人预约成功信息、优待证件和预约证件原件,可在所预约时段内优先进行证件核验入馆。
    六、观众预约账号累积3次未履约(未履约行为包括:入馆时未带预约证件原件进行核验、预约后自行取消订单、参观日未到馆参观等),该账号将被限制预约30天。
    七、此《预约须知》自2023年9月25日起施行。 免费参观,预约前往。详情如下:
    一、为提升观众参观体验,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措施。开放时间为每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16:30清场),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二、采取全员实名免费预约参观。未满14周岁(含)的未成年人,须由成年人代为预约,并与预约人同步核验入馆。
    三、观众须使用实名注册手机号码进行预约,每个账号每个参观日可至多预约5人(其中一个订单中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不超过三人)。每个证件号每日只能预约一次。使用虚拟手机号码完成注册的相关账号将被及时清理,同时取消相关预约。
    四、观众可至多提前7日在“国家博物馆”官网(移动端)和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及官方APP预约,每日分为9:00-11:00、11:00-13:30、13:30-16:00三个预约入馆时段(预约放票时间为每日17:00,退票截止时间为参观当日15:00)。预约成功后,系统自动发送预约成功消息通知,请妥善保存。
    五、参观当日,请凭本人预约证件原件和预约成功信息,严格按预约时段从北门西侧入馆参观,错过预约时段将谢绝入馆。观众入馆时须配合进行证件核验。军人(含退役军人)、军烈属、残疾人、60岁以上老人凭本人预约成功信息、优待证件和预约证件原件,可在所预约时段内优先进行证件核验入馆。
    六、观众预约账号累积3次未履约(未履约行为包括:入馆时未带预约证件原件进行核验、预约后自行取消订单、参观日未到馆参观等),该账号将被限制预约30天。
    七、此《预约须知》自2023年9月25日起施行。
  • 开放时间:

    9:00-17:00(16:00停止入馆,16:30清场)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景区介绍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负有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使命,也是国家文化客厅。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以蔡元培、鲁迅先生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奔走推动成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迈出了典守文物、增进教育的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东侧新建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隆重推出中国通史陈列和中国革命史陈列,成为伴随几代人成长的社会教育大课堂。2003年2月,中央决定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以更好展示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引领文博事业发展。201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建筑面积增加到近20万平米、拥有48个标准展厅,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藏品数量143万余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当代文物、艺术品等多种门类,藏品系统完整,历史跨度巨大,材质形态多样,涉及甲骨、青铜器、瓷器、玉器、金银器、钱币、佛造像、古籍善本、碑帖拓本、墓志、玺印、书画、雕塑、漆木家具、砖瓦石刻、珐琅器、

更多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负有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使命,也是国家文化客厅。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以蔡元培、鲁迅先生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奔走推动成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迈出了典守文物、增进教育的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东侧新建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隆重推出中国通史陈列和中国革命史陈列,成为伴随几代人成长的社会教育大课堂。2003年2月,中央决定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以更好展示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引领文博事业发展。201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建筑面积增加到近20万平米、拥有48个标准展厅,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藏品数量143万余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当代文物、艺术品等多种门类,藏品系统完整,历史跨度巨大,材质形态多样,涉及甲骨、青铜器、瓷器、玉器、金银器、钱币、佛造像、古籍善本、碑帖拓本、墓志、玺印、书画、雕塑、漆木家具、砖瓦石刻、珐琅器、玻璃器、丝织品、工艺品、老照片、民族文物、民俗文物、革命文物等等,具有独特鲜明特点,充分展现和见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展览最多、结构均衡,陈列展览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形成了以“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三个基本陈列为基础,中国古代瓷器、玉器、书画、钱币、佛造像、铜镜、服饰、饮食及古今科技等专题展览为骨干,每年推出的50余个历史文化、考古发现、精品文物、美术作品、对外交流等临时展览和巡展为支撑的立体化展览体系,先后举办了“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成就展”“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展览”等重大主题展览,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展示窗口,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迈入世界上最受观众欢迎的博物馆前列,“到国博看展览”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古代中国”陈列

“古代中国陈列”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它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八个部分。该陈列以古代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和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民族兴旺、国家强盛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充分展示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今天,中华民族已经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中华儿女的梦想和追求一定能够实现!

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

展览在保持国家博物馆原有“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基础上,浓缩“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精华部分,以“不忘初心 砥砺奋进 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主题,作为“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的新时代部分展出。
展览包括“序篇: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和“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文化自信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以人民为中心 增进群众获得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迈入新阶段”“实现强军目标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丰富‘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 推进祖国统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谱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全面从严治党 确保党始终成为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永远奋斗”10个单元,使“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主题更突出、论述更完整、内容更丰富、表现手法更充分。

中国古代书画——明清绘画中的山水行旅

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以笔墨书写的书画艺术既是伟大民族智慧的高度凝结,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文化气韵与精神追求,是中华文明最为璀璨夺目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的先民们就已经创造出了不同形式的刻画符号和原始图画,至于先秦两汉时期,考古发现的大量壁画帛画充分表明中国人的造型技艺已经趋于成熟;魏晋以降,豪门望族盛行书画创作之风,许多官宦雅士以书画名家;隋唐时期,中国画的人物、山水、花鸟各科齐备,真书鼎盛,蔚为大观;五代两宋则堪称山水画的古典时代,特别是肇兴于这一时期的文人画,更在元代艺术家的发扬光大之下,一跃而居为主流。这种讲求诗书画一体、注重笔墨趣味的独特艺术品类,在明清两朝得到充分发展,呈现出非凡的艺术成就,为世界文明贡献了独特鲜明的中华篇章。
中国国家博物馆庋藏古代卷轴书画近万件,形制齐备,品类丰富,既有珍如拱璧的宋元法书名画,也有体系完整的明清书画家作品;既能够呈现中国古代艺术衍进的内在关联,也可以反映出历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多样图景。本次展览以“明清绘画中的山水行旅”为主题,精心选馆藏五十余件创作于十五至十九世纪的山水画作精品,通过“实景·佳致”、“溪山·怡情”两个部分突出展示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实”与“虚”两方面——画家的山川游历、行旅感怀与笔墨风格样式之间的互动关系,藉此探究古代中国人体察人生、观照世界的图像方法与思想观念,在古画与今人之间搭建起通畅的对话路径,完成一次中华美学的视觉与精神的山水旅程。

中国古代瓷器展

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瓷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辨识度的标志之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大创造,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史上的伟大发明。
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已能烧造原始瓷器。东汉晚期,普遍意义上的成熟瓷器被烧制成功。从唐代的“南青北白”到宋代的名窑林立,再到元明清的精巧绚烂和异彩纷呈,瓷器的发展融实用与审美于一体、以科技和艺术相结合,创新不断、名品迭出、光芒四射、耀眼古今。其以卓越的制瓷技艺和辉煌的艺术成就,满足了社会生活的需要,积聚了时代与民族的精华,蕴藏了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智慧,成为传承千年的中华符号,历久弥新,体现了中华文明为全人类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瓷器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大类,既有流传千古的传世品,又有出处明确的考古遗物,品类丰富、时代序列完整,基本囊括各个时期不同瓷窑的典型器物,能够全面呈现古代瓷器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演进脉络。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丰厚典藏,遴选300余件具有代表性的瓷器精品,隆重推出中国古代瓷器专题展览,通过源远流长、瓷艺匠心、瓷韵风华、瓷行天下四个部分,把中国古代瓷器的形成与发展、制瓷技术的进步、装饰风格的演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互动以及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变迁与审美意象等融为一体,系统展示中国古代瓷器在胎釉、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的演变历程,突出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灿烂辉煌。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绵长而厚重,在其长达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不仅包含了造型精美的饮食器具、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以及浩如烟海的典籍制度,还由此孕育衍化出一系列影响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哲学观念、政治智慧和科学思想,同时也为传统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诗歌等诸多文艺创作提供了不竭源泉,本次展览共分为“食自八方”“茶韵酒香”“琳琅美器”“鼎中之变”“礼始饮食”五个单元,展出精选文物240余件(套),从食材、器具、技艺、礼仪等不同角度出发,全面呈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真实刻画古代劳动人民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深刻表达中华民族对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中国古代钱币展

中国古代钱币展从二十余万枚馆藏钱币中精选出一千八百余件珍品,以其他类别文物二百余件,分“泉林漫步”与“寰宇方圆”两部分进行展示。展览的钱币从原始海贝到早期的刀布币和圆钱,再到持续两千年之久的方孔圆钱,直至清末的机制铜、银元,脉络传承明晰,品类繁盛;既有形态各异的金属铸币,也有元代以来各色纸币,既有流通货币,也有反映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镇库钱、宫钱、供养钱、生肖钱、厌胜钱、游戏钱等,既有反映中国古代高超书法艺术的代表钱币,也有反映古代造而工艺发展水平的各种钱范,母钞和钞版,与此同时,展览还推出一些与古代经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文物,力求全方位立体化呈现中国古代钱币的历史演进,同时折射其所承载的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

服饰不仅是人民生活的必要用品,有“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的实用功能,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分尊卑,别贵贱,辨亲疏”的文化功能。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数千年来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折射出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也勾勒出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生活画卷。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丰富的古代服饰相关文物,沈从文、孙机诸先生先后在服饰考古、服饰史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方面形成了较为深厚的学术积累,堪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重镇,本次展览以孙机先生等国博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按历史时期分为六个部分,展出文物近130件(套),类型涵盖玉石器、骨器、陶器、服装、金银配饰和书画作品等,并配以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图片和多媒体设施,系统性、学术性、知识性都很强,不仅生动描绘中国古代服饰的制作工艺、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而且系统展示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深入阐释了服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量直接表现古代服饰形制的实物,本次展览还绘制了大量线图、制作了15尊不同时代的复原人像,力求完整呈现中国古代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充分展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灿烂成就,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立体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简史。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铜镜藏品数量大、品种全、铸造精良、时代特征鲜明,自1958年沈从文先生出版《唐宋铜镜》以来,对古代铜镜的整理研究工作持续不断,形成了深厚的学术积累,本次展览从数以千计馆藏铜镜及相关妆具和铸造陶范中精选出260余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联起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脉络,系统展示铜镜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文化价值。展览分为“鉴于止水”、“清质昭明”、“湅治铜华”、“清光宜远”、“玉台影见”、“刻镂文章”,“莹质良工”七个单元,通过历史脉络和专题展示相结合的形式,综合运用动画、多媒体互动等新技术手段,系统呈现铜镜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贸易流通和铭文装饰,生动再现中国古代铜冶铸技术的非凡成就,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价值取向以及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深刻揭示中华文化的广泛影响力。

“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

7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不仅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也掀开了世界历史新篇章。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战争废墟中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把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明确目标、坚定方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把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建设成为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国家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正在我们手中一步一步变成现实。“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就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精心制作奉献的一份重要礼物。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大美术工作者热烈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创作了一大批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优秀美术作品,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多次在重要历史时间节点组织艺术家们进行主题美术创作,其中相当一部分既充分反映了党领导人民谋求民族解放和独立的丰功伟业,又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包括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百万雄师下江南”,石鲁的“转战陕北”,叶浅予的“北平解放”,何香凝的“万古长青”,司徒杰的“白求恩全身像”,潘鹤的“翻身农民”等等,堪称经典名作。这次展览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中精心挑选了部分优秀油画、国画和雕塑作品,力图全景式地向观众展示中国革命从星火燎原到开国大典的艰难曲折和苦难辉煌,引导观众缅怀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与这些经典美术作品交相辉映的是,我们还特地以情景还原方式展出了一组反映1949年开国大典盛况的馆藏珍贵文物,生动见证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历史时刻!

中国古代玉器

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石钟灵毓秀、品相温润、质地坚韧、色泽纯净,凝聚了天地精华,与中国人的精神追求颇多契合。中国的玉器制作,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特色鲜明。玉器不同的材质、造型、纹饰,不同的器类组合与使用方式蕴含了与之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玉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以装饰品和礼神法器为主的玉制品,体现了远古先民自觉的审美意识和虔敬的宗教情怀;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王朝,玉器更多地表现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西周确立的宗法制度,使玉器成为礼制和道德化身;东周、秦汉的社会变革使得礼玉制度进一步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隋唐至明清,玉器逐渐褪去神圣的光晕和礼法的约束而成为俗世珍宝,承载了人们远避灾祸、近取吉祥的美好愿望。玉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承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和价值。

“中国古代佛造像”展

“中国古代佛造像”展经改陈后,于2023年7月18日向公众重新开放。该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常设专题展之一,集中陈列了馆藏佛造像精品,通过馆藏造像诠释了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历程,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
焕新亮相的“中国古代佛造像”展通过236件藏品,完整勾勒出中国古代佛造像的发展历程,系统呈现了不同地域佛造像的精彩造型和丰富内涵,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开放包容和博大精深。展览以专题方式展示,从“传播之路——石窟寺撷珍”“神采华韵——汉传佛造像”“交相辉映——藏传佛造像”三个不同角度阐述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形成、发展历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览改陈后,增加了中国石窟寺的内容,“传播之路——石窟寺撷珍”选取了国博馆藏的新疆焉耆佛像、云冈石窟佛像、天龙山石窟佛像作为展示重点,通过这些源于石窟寺的展品,以点带面地勾画出中国石窟寺分布区域、艺术风格与发展脉络,让观众了解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
为了给观众营造更加舒适的参观环境,改陈后,展览空间设计更简洁,重点突出,展线流畅。此外,新展厅的大部分展柜采用了抗弯低反玻璃,并更换、调整了展柜照明,提升了展陈效果。同时,重点展品使用了中心展柜和三面展柜的形式,尽可能全方位展现展品各方面的细节。

数说犀尊

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代表性文物,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一方面,细致入微的写实主义造型风格、繁复华丽的云纹纹饰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审美情操,极尽工巧的错金银工艺、科学准确的合金比例与铸造技艺则处处展现着能工巧匠出神入化的超凡智慧;另一方面,犀尊的出土佐证了今天濒临灭绝的犀牛曾经在中华大地广泛生存,从而令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
本展厅以一物一展的形式,从出土经历、功能特点、铸造和装饰工艺、造型美学等方面对这件国宝级文物进行全方位解读,并突破常规展陈手段,综合运用高清三维扫描、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红外感应、AOA定位、增强现实、环境监测等技术,一方面通过数字手段直观呈现文物高清细节和科学研究成果,让观众从单纯的参观者变成探索者、参与者,从视、听、触、互动思考等多维度深入感受犀尊所承载的价值;另一方面在展厅内再现文物采集、应用场景和数字运行平台,通过对人、物、环境的透彻感知,融合分析,实现智能管理,同时通过互动设备将数字展厅与陈列原文物的“古代中国”展厅联动起来,使观众的视野从一个展览延伸到多个展览,在感悟历史的同时,切身体会到现代技术带给博物馆的无限可能。

科技的力量

本次展览内容上起甲骨文中的日食记录和干支表,下至“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当代科技成就,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首个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专题展览,也是在特定专业领域系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重要探索。展览分为格物穷理、天工开物、西风东渐、走向复兴四个部分,共计展出文物400余件 (套),模型50余件,辅以图片图表、多媒体展示和互动项目,提纲挈领地勾勒出从古至今中国科学技术与工业发展历程的基本脉络,着重展示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及突出成就。本次展览展出的多件(套)近年新征集文物,是国家博物馆着力反映新中国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发展历程的最新尝试。

景区图片 更多
最新动态
网友推荐 更多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天安门广场东侧

关于北京旅游网/ 商务合作/ 网站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我们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