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与南堂
南堂始建于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为神宗皇帝批给来华耶稣会士的住地。意大利藉耶稣会士利玛窦(1552.10.6-1610.5.11)来京后也在此地居住。利玛窦以黄金五百两买下其住地旁的"首善书院"(原为明东林讲学之所),将其作为私人祈祷所,规模很小。随着信教人数的不断增加,1605年(明万历33年),利玛窦神父将其改建成了一座小教堂。当时北京有奉教者二百余人。
1650年(清顺治七年),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将其建成一座20米高的巴洛克式大教堂,圣堂长八丈,宽四丈四尺,奉无染原罪圣母为主保。同时还在西侧建神父住宅、天文台、藏书楼和仪器馆,四米高的铁十字架矗立在教堂的顶端。教堂竣工后,汤若望神父立碑记其事(此碑现今仍留在圣堂两侧)。顺治帝御笔亲书"钦崇天道"匾额,1657年(顺治十四年)又御笔亲书"通玄佳境"(后人为避康熙皇帝玄烨之讳,改"玄"为"微",而成"通微佳境")门额和御制天主堂碑铭,对汤若望作了高度的评价。因汤若望的博学和友善,顺治帝在1656-1657两年之间,曾24次到南堂微服私访,并与汤若望促膝谈心,还亲切地尊称59岁的汤若望神父为"玛法"(玛法是满语:"父亲"的意思),汤若望历任满清两朝官吏,官至二品钦天监监正。
1666年,汤若望神父去世,继之而来的是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1675年(清康熙十四年),康熙帝两次亲临南堂看望南怀仁神父,为南堂御笔"万有真源"匾额和"敬天"匾额,命悬挂于南堂内。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成立北京教区,任命意大利籍伊大仁(又名康和之)为主教,南堂作为主教府。此后南堂遭地震破坏。1703年,康熙皇帝御赐银十万两,重新修建。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南堂不幸毁于火灾,原顺治和康熙帝为南堂御书的匾额及对联全部被烧毁。乾隆帝赐银一万两,赦令照先帝所赐之原貌加高加大重建天主堂,并恢复所有皇帝亲笔御题之匾额和对联等。 雍正八年,北京地震,死伤约十万人,南北二堂遭受损失。雍正赐银一千两从事修理。雍正年间(可能是雍正十年),南堂一度曾被关闭。1775年遭火灾,后乾隆帝又赐银万两,重新修复。南堂失火,所有康熙书之“万有真元”匾额及对联,都被火毁。高慎思、安国宁两位神父上书引咎。乾隆帝赐银一万两,饬令将天主堂照康熙例重建。所有匾额和对联又都由乾隆帝亲笔御题,完全恢复旧观。(不过,他把“万有真元”改写为“万有真原”了。)
道光十八年(1838年),南堂被关闭。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八日,道光皇帝才废除了对天主教的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