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简称辅大。旧称:辅仁社、北京公教大学、私立北京辅仁大学、私立北平辅仁大学、国立辅仁大学。

特色游
  • 最佳游览时间:

    常年
  • 推荐游览时长:

    2小时
  • 门票价格:

    免费 免费

景区介绍

北京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简称辅大。旧称:辅仁社、北京公教大学、私立北京辅仁大学、私立北平辅仁大学、国立辅仁大学。分国立和私立两种。其中私立北京/北平辅仁大学是民国时期高校,创始人之一同为复旦大学的马相伯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前身学校之一。1952年被并入上述五间大学。 辅大曾与20世纪初的北大、清华、燕京并称北平四大名校,当代亦驰名于海内外华人社会,除了曾为台湾戒严时期校园民主的突破口以及学运重镇之外,迄今亦已成为少数在台湾法政界、学术界、传媒界、文艺界、纺织业界、体育界皆拥有广大知名校友的私立大学,包含一名诺贝尔和平奖共同得主、为数可观的院士、国手以及国会议员。由于该校兼具重要政教职能,教廷驻台代办参与校务活动,校园穿梭大使专用座车亦为常态。 作为21世纪以来唯一曾主动调降学杂费的台湾大专院校,辅大自2006年开始即连续获得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评为「全世界第500名左右的大学」,总排名为全台第十,「人文与艺术」领域为全台第二。目前除已拥有海峡两岸最早获得AACSB认证的世界级商管学院之外,在「国际化资源」与「医学院国考合格率」方面亦持续保持

更多
北京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简称辅大。旧称:辅仁社、北京公教大学、私立北京辅仁大学、私立北平辅仁大学、国立辅仁大学。分国立和私立两种。其中私立北京/北平辅仁大学是民国时期高校,创始人之一同为复旦大学的马相伯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前身学校之一。1952年被并入上述五间大学。 辅大曾与20世纪初的北大、清华、燕京并称北平四大名校,当代亦驰名于海内外华人社会,除了曾为台湾戒严时期校园民主的突破口以及学运重镇之外,迄今亦已成为少数在台湾法政界、学术界、传媒界、文艺界、纺织业界、体育界皆拥有广大知名校友的私立大学,包含一名诺贝尔和平奖共同得主、为数可观的院士、国手以及国会议员。由于该校兼具重要政教职能,教廷驻台代办参与校务活动,校园穿梭大使专用座车亦为常态。 作为21世纪以来唯一曾主动调降学杂费的台湾大专院校,辅大自2006年开始即连续获得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评为「全世界第500名左右的大学」,总排名为全台第十,「人文与艺术」领域为全台第二。目前除已拥有海峡两岸最早获得AACSB认证的世界级商管学院之外,在「国际化资源」与「医学院国考合格率」方面亦持续保持全台第一。近年在总额全台第三的「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补助之下,校方已经备有促使辅大医院营收承担九成办学经费之筹划,重新设立辅大附中的计划亦在进行当中。

旧址涛贝勒府历史

北平/北京辅仁大学成立于1925年。
校址原为涛贝勒府,涛贝勒府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王允嵎居住的愉王府,光绪二十八年(1902),醇贤亲王奕譞的第七子载涛过继给钟郡王奕詥为嗣,承袭贝勒爵,迁居于愉王府,作为贝勒府,称涛贝勒府。现存古建筑约1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门东向。分中路和东路及西路。中路有四进院落,东路亦有四进院,后三进院为三合院。西路只有前后3排房子,西为戏楼。南为花园,有长廊、亭、花厅、假山等。一九二五年,美国公教司铎奥图尔博士受罗马教廷委托,长期租用前清朝涛贝勒府旧址筹办公教大学,此即后来的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以府邸为校舍,后在府邸花园南部和马圈旧址建造辅仁大学新楼,中西合璧式,1930年建成。新楼为2层砖混结构,正门为三层,有四面围楼和中间楼房围成两个天井。外墙磨砖对缝砌造,墙身厚重,收分明显。正门为汉白玉大拱门,3个歇山式屋顶,屋脊正中竖十字架,四角加歇山式角楼。立面上混杂使用中国古建筑手法,有绿琉璃屋顶、汉白玉须弥座,杂有南方封火墙、封檐板和小泥仿木斗拱,格局基本完整。
1925年辅仁社创建。1927 年辅仁社升格为辅仁大学。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辅仁大学,1952年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后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1987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为东至柳阴街规划红线,南至定阜街规划红线,西、北至现状围墙。

风雨数载 历史沿革

根据辅大校史室的立场,辅大校史不仅止是「一所大学的历史」。其于北平二十五年间的创办过程、建构理念、运作方式、教育成就乃至关闭;及至1961年在台复校的始末,皆关乎于中国近代史的诸多大事。关于近代中国对教育事业的规划、知识分子的想法、主流舆论的倾向,以及西方世界中国的观瞻思考,甚至史料贫乏的天主教教会立场陈述,都裹覆于辅大迄今八十余年的校史痕迹。
历史与学校一样悠久的辅大校刊(Bulletin of the CatholicUniversity of Peking),现仍有远至澳洲国家图书馆 的原典馆藏,见证了辅大校史的跨国界影响力。
辅大的创立,延续了始于明末清初利玛窦与耶稣会会士的「学术传教」传统,迄辅大酝酿创校之时,天主教在华已有两所耶稣会经营的高等教育中心(上海的震旦学院,天津的津沽大学)。其时大部分的中国天主教知识分子一如其它的知识分子,全心倾力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其中,尤以满清皇族后裔英敛之与复旦大学创办人马相伯为著名代表。
1912年,英、马二氏以中国天主教领袖人物的身分,共同撰写了〈上教宗求为中国兴学书〉,提倡在北京建立一座天主教大学。英敛之随后于香山静宜园建立「辅仁社」,其与马相伯手创震旦学院的理念十分类似,受到马氏的大力支持。惟两人最初理想虽皆告失败,但仍不放弃,再接再厉,最终促成两人携手创立了北京公教大学。如此,经过英、马二氏的不懈争取后,「北京公教大学」终于得以顺利开办。1927年北洋政府准予试办,是为「私立北京辅仁大学」(英文校名未变)。1929年呈请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立案,因应北京改名北平而改称为「私立北平辅仁大学」。

难得一见的王府教廷式学院

北京辅仁大学存在于1925年——1952年,其旧址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校区,位于北京定阜街1号,离什刹海不远。北京辅仁大学的创始人是天主教知名人士英敛之、马相伯,学校原名北京辅仁社,1927年改为北京辅仁大学。建校前,这里的地盘是清朝贝勒载涛(载涛是醇亲王奕譞之子,即道光皇帝的亲孙子、咸丰皇帝的亲侄子、光绪皇帝的亲弟弟、宣统皇帝溥仪的亲叔叔)的王府的一部分,清朝覆亡后,载涛因生计拮据,将贝勒府的后花园租给辅仁大学建校。

景区图片
最新动态
网友推荐 更多
地址: 西城区定阜街1号(近松树街)

关于北京旅游网/ 商务合作/ 网站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我们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