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场口胡同

校场口胡同位于宣武区西北部。东起宣武门外大街,西至老墙根街。因军队演武、操练得名。

遗产古迹 特色游
  • 联系方式:

    暂无
  • 最佳游览时间:

    常年
  • 推荐游览时长:

    2小时
  • 门票价格:

    免费 免费

景区介绍

校场口胡同

校场口胡同位于宣武区西北部。东起宣武门外大街,西至老墙根街。因军队演武、操练得名。 明代有将军教场一二三四五条胡同地名 。清镶蓝旗驻宣武门内,营房设槐柏树街西侧。清时,各旗均在所在门外设教场、演武厅、熟练骑射、操练技务。清沿明而用之。此处的校场口当是校场的出入之地。后成街。教与校通用。1965年定今名。

旧时操练比武之地

校场口是因明清校场出口处而得名的。在其附近有校场头条、校场二条、校场三条、校场四条、校场五条,昔日均为校场用地。明代此处地名曾称作将军校场口、将军校场口头条;1965年改为今名。《清史稿》称:八旗“旗营校阅之时,自七月开操,至次年四月,该校场于九门之外,将军都统、副都统掌校阅骑射枪炮之事,第其优劣,以为赏罚”。它表明,宣武门外校场,乃九门校场之一。清光绪年间,此处除有操场、校场之外,还有高大的观礼检阅台,地域、规模很大。
大约在光绪末年,废八股,废旧式弓箭比试及科举制度,校场遂废。此地逐渐成了居民住宅区。

正在消失的北京胡同

在北京宣武门外大街路西,从宣武门到菜市口之间,有一条小巷叫校场口,校读作叫,校场,乃旧时操练比武之场所。现如今,此地已成居民住宅区。在街面上有公共汽车站,无轨电车站,称校场口站,乘务员报站名时,却不报校场口,而报校(笑)场口。乘客对此多有不解。
校场口是因明清校场出口处而得名的。在其附近有校场头条、校场二条、校场三条、校场四条、校场五条,昔日均为校场用地。明代此处地名曾称作将军校场口、将军校场口头条;1965年改为今名。《清史稿》称:八旗“旗营校阅之时,自七月开操,至次年四月,该校场于九门之外,将军都统、副都统掌校阅骑射枪炮之事,第其优劣,以为赏罚”。它表明,宣武门外校场,乃九门校场之一。清光绪年间,此处除有操场、校场之外,还有高大的观礼检阅台,地域、规模很大。 大约在光绪末年,废八股,废旧式弓箭比试及科举制度,校场遂废。此地逐渐成了居民住宅区。

八旗制度

在北京的北部郊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像蓝旗营、正黄旗、西三旗这样的地名。这里,“营”顾名思义就是指过去驻军的地方。那么,“旗”又有一种什么样的说法呢?
“旗”最早起源于关外女真族人以血缘为基础的集体狩猎活动,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此基础上,独创了这种“军政合一”、“寓兵于民”的社会组织,他把自己招募的人马,按照不同颜色旗帜划分来实施管辖: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它起初只设有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又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加上原有四旗,统称八旗。这里,红色代表太阳,黄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水,蓝色代表天。我们经常将满族人称作旗人,就是从八旗的说法而来。
在八旗当中,正黄、镶黄、正白为上三旗,直接由皇帝管辖;其余的五旗,则分由其它官员管辖,称做下五旗。
清朝定都北京以后,满洲八旗的主力则按旗驻扎在北京城内外,人们称之为“禁旅八旗”。除正阳门外,北京的八个城门都有八旗兵驻防。当时清朝统治者认为北京的最大威胁来自北方,因此北面的德胜门和安定门是防守的重中之重,由皇帝亲自指挥的正黄、镶黄两旗驻防,其余的城门,则由剩下的六旗兵按照各自的方位,分别把守。
出于同样的道理,清朝在京城的北部郊外也部署了相当的兵力,这也就是今天为什么北京的北面多有以“旗”、“营”为名的地名,而其他三个方向少有类似地名的原因。
八旗制度给北京留下的历史遗迹还间接地烙印在了皇城之内,在今天的北京地图上,我们总可以看到许多像北营房、南营房、东营房这样的地名,追根溯源,就是因为过去这些地方曾是驻守城门的八旗兵的营房。
北京宣武门外有一条胡同叫校场口,校场口附近还留存有校场头条至五条,历史上这一带曾经是八旗兵练兵、习武的地方。今天,当我们漫步在这些风韵无存的老胡同里时,刀光剑影的声声厮杀穿过了现代都市的阵阵喧嚣荡入耳畔,屋檐之下、门墩之后依稀若现五尺男儿们那威武矫健的身影。
想当年,德胜门外的西北这一带,是清军正黄旗旗营所在地。有军队驻守,理当太平,于是人们便称此地为太平营。解放以后这个当年的军营所在地被改名为北太平庄。今天的北太平庄军旅不在,容颜已改,只有太平依旧。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共存在了近三百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国家的重要军事支柱。古老的北京城,见证了它由盛及衰、由衰而亡的过程,而历史把这个见证绘记在了今天的地图之上。

景区图片 更多
最新动态
网友推荐 更多
地址: 西城区西北部。东起宣武门外大街,西至老墙根街的一条胡同。

关于北京旅游网/ 商务合作/ 网站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我们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