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馆

由原北京皮影剧团团长崔永平出资主办,2004年对外开放。展馆面积约250平方米,展览分制作工序介绍、皮影艺术展示、皮影历史资料等内容。

博物馆 特色游
  • 联系方式:

    6050 2692
  • 最佳游览时间:

    全年
  • 推荐游览时长:

    半天
  • 门票价格:

    门票价格:成人50元/张 12岁以下儿童30元/张 门票价格:成人50元/张 12岁以下儿童30元/张

景区介绍

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馆

位于通州区马驹桥金桥花园。由原北京皮影剧团团长崔永平出资主办,2004年对外开放。展馆面积约250平方米,展览分制作工序介绍、皮影艺术展示、皮影历史资料等内容。博物馆有藏品3万余件,展出1万余件,包括明、清、民国、抗战时期的皮影作品,河北、山东、四川、陕西等地不同特点的作品以及崔永平自己设计制作的部分作品。 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馆经北京市文物局核准注册,于2004年4月22日开馆,由原北京皮影团崔永平先生与其夫人出资主办。位于北京通州马驹桥金桥花园16楼四单元,展览场地250平方米。博物馆展出三万余件珍藏品,其中包括明、清、民国、抗战期间、河北、湖北、山东、四川、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地不同特点的作品以及崔永平先生自己设计部分作品。展览包括制作工序、皮影艺术展示、皮影历史资料、演出道具、剧本及皮影的表演技术。该博物馆的建立填补了北京乃至全国尚无类似博物馆的空白,对于继承和保留我国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一间自住的两居室、两间租来的邻家两居室、大大小小和零零散散的各式皮影外加一个叫崔永平老人的一腔热情支撑着中国唯一的一个,世界惟一的一个皮影博物馆——中国皮影博物苑

更多
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馆

位于通州区马驹桥金桥花园。由原北京皮影剧团团长崔永平出资主办,2004年对外开放。展馆面积约250平方米,展览分制作工序介绍、皮影艺术展示、皮影历史资料等内容。博物馆有藏品3万余件,展出1万余件,包括明、清、民国、抗战时期的皮影作品,河北、山东、四川、陕西等地不同特点的作品以及崔永平自己设计制作的部分作品。 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馆经北京市文物局核准注册,于2004年4月22日开馆,由原北京皮影团崔永平先生与其夫人出资主办。位于北京通州马驹桥金桥花园16楼四单元,展览场地250平方米。博物馆展出三万余件珍藏品,其中包括明、清、民国、抗战期间、河北、湖北、山东、四川、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地不同特点的作品以及崔永平先生自己设计部分作品。展览包括制作工序、皮影艺术展示、皮影历史资料、演出道具、剧本及皮影的表演技术。该博物馆的建立填补了北京乃至全国尚无类似博物馆的空白,对于继承和保留我国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一间自住的两居室、两间租来的邻家两居室、大大小小和零零散散的各式皮影外加一个叫崔永平老人的一腔热情支撑着中国唯一的一个,世界惟一的一个皮影博物馆——中国皮影博物苑。 在2004年之前,一直没能在它的发源地———中国———建立起专门的博物馆。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惭愧而遗憾的。偏偏有一位与皮影结缘的人,不畏艰难地,担当起建立皮影博物馆的重任,倾其所有,矢志不渝。这个人名叫崔永平,他的私人博物馆叫作“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馆”。

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馆 - 展厅布置

展厅虽然只有250平方米左右,却面面俱到地布置了八个展厅。博物馆收藏的皮影题材十分广泛,既有历史演义、民间传说,又有童话寓言、现代故事。在博物馆中展出的大部分是传统剧目中的人物造型,如杨家将十二寡妇征西、水浒一百单八将、唐僧师徒、红楼十二钗、白蛇传等。这些人物都栩栩如生、各具特色。展览分制作工序介绍、皮影艺术展示、皮影历史资料等内容。博物馆有藏品3万余件,展出1万余件,包括明、清、民国、抗战时期的皮影作品,河北、山东、四川、陕西等地不同特点的作品以及崔永平自己设计制作的部分作品。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能够建起这样一座内容翔实、馆藏丰富的民间艺术博物馆,创始人自然要付出大量的心血。馆长崔永平和妻子王淑琴,在二十多年间,一直为建馆的事情忙碌着。其实夫妻二人,在更早的时候就与皮影结缘了———他们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考入北京皮影剧团,少年的他们在皮影的幕前幕后成长起来,成为皮影戏的新一代接班人。那时的皮影剧团有句口头语,叫作“七紧八忙九消停”,意思就是演一台皮影戏时,七个人紧张、八个人忙活,要是九个人就消停了。可见,能够练得用一只手舞动人物的头、身子、手和脚,绝对是非常不简单的功夫呢!当时深受观众们喜爱的《叁打白骨精》、《野猪林》以及让孩子们着迷的《鹤与龟》、《小猫钓鱼》、《金色海螺》等,都是他们曾经久演不衰的剧目。
第一展厅介绍了2000多年前,祖先发明制作皮影戏的整个过程。展柜里摆放着各种用于制作皮影的动物皮:牛皮、驴皮、羊皮、马皮……因为各地饲养的家畜不一样,所以各地的皮影材质都不相同。一般北方多采用驴皮,所以叫做“驴皮影儿”;南方多水牛,称作“牛娃子”。制作皮影,首先要练就绘画的本事。在纸上先白描出皮影的形象。然后挑选出好的皮子,再把白描的图案刻在皮子上。每个
皮影都要经过好几千刀的雕琢,才能成型。最后,用颜料在皮子的正反两面画上颜色。在第一展厅里专门有一个对比展示,里面展示了雕刻刀数不同的皮影,参观者可以在3000刀皮影和5000刀皮影的对比之下,体会到制作皮影的辛苦。第二展厅展示的是皮影戏汇演说明书、照片和表演皮影戏的小舞台。这些说明书和照片都是馆长亲自设计布置的。在小舞台旁边摆放着各个时期的照明设备———煤油灯、蜡烛、汽油灯、电灯……照明设备的变更陪伴着皮影艺术不断地向前发展。
走到第二展厅的尽头,是狭长的第叁展厅。这里有一面“皮影人头墙”。墙上排列了500多个皮影人物头像,个个盔发别致、忠恶分明。这面墙上聚集了中国戏曲的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不同性别、年龄的戏曲人物,堪称世界“独此一家”。这些头像雕功流畅、着色艳丽,可谓巧夺天工。其中,生、旦角色都用阳刻手法,以表现其文雅秀丽;花脸和丑角,则多采用阴刻手法,以利于勾勒出面部形态。人们参观到此,免不了驻足流连,总是想看清每一个头像,但又总是看不清,数不清,无不拍手称绝。第四展厅设置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细心的人会发现水池和水龙头藏在展品之间———这里塬来是居室的厨房。这个小小的空间,陈列着中国皮影戏演出伴奏的乐器和录音设备。在这里,我们甚至找到了已经很少见到的80年代“砖
头式”录音机! 第五展厅到第八展厅,布置在同一层的另一套房间里。第五展厅里展出的,是青海、宁夏、甘肃、湖北等地的皮影。这里有人物、车马、甚至可以找到轿子的踪影。各地的风土人情,通过一组组的生活化的皮影场景,活脱脱地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第六展厅收藏了一些珍品。这些展品是明清时期的皮影人、头、身和布景。这里还集中显示了一些另类的皮影品种。“白茬” 是皮影的半成品,指的是刻制之后上色之前的本色皮影。展厅里的一组“白茬”展示了戏曲里的四个不同行当。“熏皮影”是一种特殊的加工工艺。据传这是一次意外引发的成果。传说古人在刻制皮影的过程中,屋内生着火,此时来了访客,主人连忙招待,却没有发现屋内的烟囱堵塞了。待到送走客人,制作室内已经被烟熏了。还是“白茬”的皮影,经过烟熏,形成了独特的色泽,别有一番风味。“灰皮影”专指明清时期,供达官贵人收藏观赏,却从不用于表演的皮影。这些皮影在皮子的本色上,略施粉黛,摆脱了皮影以往浓妆重彩的视觉形象。它适应了当时有钱的皮影“票友”们的欣赏品位,在中国皮影史上形成一道另类风景。第六展厅里还收藏了馆内的镇馆之宝之一的一组“十八层地狱”古代皮影。这组皮影分叁部分展出。虽然因为年代久远,皮影本身的颜色已经不太鲜亮,但对传说中的十八层地狱的形象刻画,依然惟妙惟肖。
第七展厅被馆长形容为“开会”———这里云集了陕北、陕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北、东北等地的地方皮影。
第八展厅别具一格。这里是一个表演皮影戏和木偶剧的小剧场,可容纳观众五十多人。在小剧场的后部,还悬挂着博物馆里另一件镇馆之宝———西安华县寻找到的古代皮影画件。全套画件共17件,有多个人物及头像,还有马匹坐骑等。应该是一出打仗出征的皮影戏中的皮影。据说得到这套画件,馆长还颇费周折。当年去西安华县寻找这套画件的时候,馆长崔永平已经染病
在身。华县地处华山地区,山路险陡,得过血栓的馆长根本爬不上山,何况他要去的地方不只要爬上险峻的山峰,还要翻越过去。最终,崔永平是求当地人把他冒险捆在身上,背上了山!这一路真是有惊无险,还好,到达的时候一切平安。崔永平的毅力感动了当地的老艺人,把这套珍贵的画件交给了他。第八展厅的演出白幕占据了展厅的前部。幕后的空间就是崔永平馆长和妻子王淑琴的表演场所。他们手持皮影为我们演出了《猪八戒背媳妇》的片段。尤其是重病在身的崔老师,他用左手一只手舞动着小巧的皮影,下跪、空翻、转身……从大幕的前面看,谁也不会发现幕后的表演者会是个血栓患者。皮影表演不仅是动作,还要附带念白和唱腔。崔老师的念白也配得十分有趣,令人忍俊不禁。
博物馆里还有一个可容纳五十名观众的小剧场。在小剧场的后面,悬挂着老崔的一件镇馆之宝——他在西安华县淘到的古代皮影画件。画件共17件,有多个人物及头像,还有马匹坐骑等,应该是一出描写打仗出征的皮影戏的影人。为得到这套画件,老崔颇费了一番周折。那年,崔永平大病初愈,华山山路险陡,不要说翻越华山,得过脑血栓的老崔根本就上不去山。最终,崔永平硬是求当地人把他捆在身上,背上了山!崔永平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当地的老艺人,同意将这套珍贵的画件给了他。

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馆 - 历史沿革

上个世纪80年代,皮影艺术在浩劫之后,开始复苏。各种皮影表演不仅回到了中国观众当中,而且被中国的表演艺术家们传播到了国外。崔永平夫妇决心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皮影博物馆,正是在国外演出交流的时候,得到的启发。1983年夫妻俩随剧团去法国演出,看到人家有一个展览中国皮影作品的博物馆,但是当时我国却没有。从那时起,他们就计划要在国内开一家皮影博物馆。后来他们去的国家多了,才发现很多国家都有皮影博物馆,更重要的,是九成左右的展品,都来自中国。这就更坚定了他们要在中国建博物馆的决心。崔永平一边忙演出,一边四处寻找老皮影和有关皮影的资料,终于在1993年病倒了。他这一病,不但右半身变得不听使唤,而且花光了留着办皮影博物馆的积蓄。
为了拿出建博物馆的钱,他们把自己的房屋扒开一扇临街的窗户,开通了公用电话,一来可以挣钱办馆,二来可以让崔永平锻炼说话———血栓使当时的崔永平说不了话了。就这样,一边经营公用电话,一边卖着冰棍儿汽水,夫妻俩度过了艰辛的6年多时间,才攒下钱,在偏远的马驹桥买下了一层楼房。从此,开办博物馆的事情终于有了眉目。王淑琴在讲述这段往事的时候,不禁眼眶湿润,或许这其中的艰辛远不是只字片语能够表达的……她说,开办皮影博物馆,是他们夫妻毕生的心愿。

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馆 - 崔永平

崔永平,1945年生于北京,14岁开始学习皮影艺术。历任北京皮影剧团演员、演出队长、中国皮影木偶学会理事等职。1991年中风偏瘫后仍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做斗争,在夫人王淑琴的帮助下,倾毕生积蓄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皮影艺术博物馆,单手演绎皮影人生。崔永平,这个从事皮影表演40多年的老艺术家,14岁进入北京宣武皮影剧团学习。想系统了解皮影历史的崔永平因苦于找到这方面的资料,15岁开始收集有关皮影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同时也开始收集各地方的皮影。近年,患了血栓病的崔老半个身子已经不听使唤,却坚持自己制作皮影的习惯依旧不改。2004年他在干这行干了40多年后,终于完成了他梦寐以求的心愿——建立皮影博物馆。
崔永平的皮影博物馆收藏有3万多皮影,其中大多数是古董级的孤品皮影,每年接待一两万参观者,但可悲的是这些并不多的“客源”却大都是高鼻梁大眼睛的外国人。为让更多国人走进皮影博物馆,了解这一比京剧还早一千多年的国粹。

景区图片 更多
最新动态
网友推荐 更多
地址: 北京通州马驹桥金桥花园16楼四单元

关于北京旅游网/ 商务合作/ 网站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我们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