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到了清朝,紫光阁做为皇帝殿试武进士和检阅侍卫大臣较射之所。从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后,每年十月十八日左右,皇帝在紫光阁前考试武进士马步箭、弓、刀、石科目。并由皇帝钦定一甲三人,二甲五人,三甲前列十人的人选。入选者,择其优秀充当御前侍卫。康熙帝曾留有紫光阁阅射诗一首,中有“队引花间入,镳分柳外催”之句。清高宗乾隆时期,西征南讨,国运达到巅峰。紫光阁的地位就更为重要,达到了它的显赫时期。乾隆自诩的“十全武功”便与紫光阁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十全武功”,即是两次平定准噶尔、一次平定回部、两次征服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征伐缅甸,一次征伐安南以及廓尔喀两次受降等。今天看来,这“十全武功”,有镇压人民起义,征讨邻国的一面是不应赞许的,而平定国内叛乱,打击外国的入侵,维护国家的安定统一,则是有历史意义的。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疆域,就奠定于乾隆时期。在乾隆的“十全武功”中,尤其是平定准噶尔和平定回部之乱,是乾隆皇帝最为重视的。为了宣扬他的西征武功,表彰成功诸将士,乾隆于廿五年(1760年)命重新修葺紫光阁。并于翌年新正,举行了落成典礼。
乾隆手卷“勒壁画图思伟绩”。他把平准平回诸战役,绘成战图多幅于阁中。更把这次战役中有功之臣一百人画像图形,陈列于阁中。并亲自为其中勋绩显著者五十人撰写赞文。其余五十人由儒臣缀辞,据知拟写撰辞的儒臣有傅恒、尹继善、刘统勋、阿里衮、舒赫德、于敏中等。乾隆在御制五十功臣像赞序文中说:“兹者事定功成,写诸功臣像于紫光阁,朕亲御丹铅,各系以赞。不过誉,不尚藻,惟就诸臣实事录之。”他还在一首御制诗中写道“阁就胜朝址,图标昭代勋。格惭虞帝羽,数过汉时云。”认为紫光阁图功臣像是胜过汉代云台廿八将,唐代凌烟阁二十四人的盛举。在御题赞文五十人当中首推大学士、一等忠勇公傅恒。傅恒并没有督师就征,但在赞襄军务上成为乾隆的辅弼。西征用兵之初,举朝文武诸臣,不愿劳师动众,远途兴兵,唯有傅恒极力赞成。因此乾隆题傅恒赞文中有“定策西师,惟汝予同,酇侯不战,宜居首功”之句,借用汉相萧何不战居首功以比拟。户部尚书兆惠、捐躯西域的兵部尚书班第列为功臣赞文第二、三名。其余不赘述。乾隆对绘制战图及功臣像十分重视,亲自指定画师,那些画师画头像,那些人画衣纹、着色都规定得十分具体。功臣像有立轴、手卷两种,绢本设色,立轴诗堂左右各题满汉对照的赞辞。手卷因未发现实物,不知全长多少,从已发现的立轴看,纵约150厘米,横约9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