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历史
前清时期
1877年,为了供应北洋海军、轮船招商局、天津机械局(兵工厂)需用的煤炭,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下令,成立开平煤矿公司。为了把煤运到最近的海口,煤矿公司请求修建一条唐山到北塘的铁路,然而遭到清政府的反对。开平煤矿公司只好申请把铁路线缩短,仅修唐山到胥各庄(今丰南)一段。从胥各庄到阎庄(今宁河附近)则开掘运河,连接已有的蓟运河,通至北塘海口。这个可笑又无奈的请求总算勉强被通过。1880年10月中国第一条铁路——唐山矿井到胥各庄的铁路正式开工,全长9.67公里,1881年11月8日通车,命名“唐胥铁路”。1887年(光绪十三年)唐胥铁路延修至芦台,到1888年经塘沽修到了天津,全长130公里,命名为“津唐铁路”。
1888年(光绪十四年八月)天津火车站先建在海河东岸的旺道庄。车站运营之初的运转、货运和客运等部分同设于老龙头货场内。1892年(光绪十八年)在旺道庄西侧“半里许”(该站西约500余米),在季家楼、火神庙两村附近(即1987年天津站改建前址)又兴建了新设客运站,包括花车房、机车房、候车房、公事房、站台等建筑。这就是俗称的“老龙头车站”。移址后的车站,因地处海河东岸“老龙头”地区(即原“马家口”至“老龙头渡口”今广场桥至解放桥下游一带)故俗称“老龙头”火车站;奠定了天津作为重要铁路枢纽的地位。后来成了京山与津浦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点。
1900年“庚子兵变”(光绪二十六年)车站被毁,1902年原址重建了更加完善的车站,命名为“天津紫站”,并在车站广场中央构筑“老龙头”纪念碑一座(后拆除)。1911年,“天津紫站”更名为“天津东站”。为组织国际联运业务,在第一站台装设了上下行共用,进、出站信号机,并于1930年10月10日在第一站台(国际站台)成功地开出了第一列国际列车。
民国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天津站又成为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军交锋的战场。宁殿武指挥的保安一中队全歼了驻守车站的日军一小队。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因战火等因素,天津车站没有较大的发展。
建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天津站得到了改建和扩建。扩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候车室,直至1988年天津站改建前,客运量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倍。1951扩建老车站1987年,经天津市政府和铁道部决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天津铁路枢纽改造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工程。于1987年4月15日开工,1988年10月1日正式竣工,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了站名——天津站,自此,天津东站更名为天津站。作为枢纽改造“两点(天津站、南仓),两线(南曹联络线、北环复线)”之一的天津站,同时启用。
天津站在昔日老龙头车站基础上,再次改建、扩建,总建筑面积达62674平方米,客运车场有6个旅客站台,接发客车数量由原来的46对增加到95对。候车能力增加到1万人。站房和桥梁工程结构坚固,工程总体布局得当。采用高架候车,上进下出,南北两面开口的设计方案,流程合理,便于旅客疏散。立面设计简朴、明快,外表美观,富有民族特色。进站口是圆形大厅,厅的穹窿顶部绘画着精美的精卫填海油画。站内设施先进,配套齐全,有现代化的电视问询、计算机售票、检票、电子显示牌等八大电子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