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唐天授元年(690),武则天向全国颁发《大云经》,诏令各地州县建大云寺。妙峰山地处幽州西部,官府便在妙峰山上建大云寺。《大云经》宣称武则天为弥勒佛生,大云寺便在每年五月初五弥勒佛的生日举办盛大的庆诞法会。幽州各地的官、军、僧、俗云集妙峰山。与妙峰山主峰相邻的仰山有栖隐寺,始建于唐末,辽、金、元、明几百年间多次成为皇家香火院。每年四月初八的“浴佛节”大会,吸引各地僧俗会众。金初,禅宗高僧希辨以“青州和尚”之号名动四方,在仰山栖隐寺创立禅刹施医施药局制度,聘请父子二位高明医士为僧,在仰山炼制神药,后在民间传为“药王”,由此又形成仰山寺庙会,每年四月初八到二十八举行药王节,清末渐息。金大定二十年(1180),世宗皇帝敕令扩建仰山寺,赐名仰山大栖隐禅寺。
明永乐年间,山西许多移民迁至京西山乡,带来山西的习俗。他们在正月十五中元节敬娘娘、闹社火,演百戏杂剧、走会表演;在七月下旬至八月初“婆婆神会”祀娘娘,迎神走会及秋社赛神。一些大村陆续修建起天仙庙,供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妙峰山邻近村庄也建修妙峰山娘娘庙,娘娘庙成为各村举办祀神活动的中心。妙峰山的娘娘庙会因有妙峰山的娘娘“照近不照远”和“照远不照近”的神灵传说而著名。明代,妙峰山娘娘庙会春香(春山)会期为正月十五前后,届时山乡举行盛大的娘娘庙朝山进香活动,迎神走会,在涧沟村唱大戏。亲朋好友彼此走访观会,出嫁的女儿也携子女回娘家“赶会”。秋香(秋山)会期为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除朝山进香、迎神走会外,还有“祭麻谷”、“挂地头”等祈祷年丰的习俗。明末,从京城来妙峰山拜娘娘的香客越来越多,大多是“借佛游春”。起初是专门参加仰山寺药王会,顺道上妙峰山,后来便以到娘娘庙上香为主,附带游仰山寺。外地香客进香一般选择四月初一至十八,相传此时的妙峰山娘娘是“照远不照近”,当地乡民并不参加。此后,妙峰山娘娘庙经京城香客修葺,改由道士掌管。
康熙帝封妙峰山娘娘庙为“金顶妙峰山”娘娘庙,使之地位居于京城东西南北中“五顶娘娘庙”之上。从此,妙峰山娘娘庙会便成为京城和周边各省香火最盛之地。春香会期香客自外地而来,秋香会期则由当地乡民和外来香会组织共办。“妙峰山的娘娘——照远不照近”这一老北京的歇后语,反映了京西山乡的另一习俗,即当地乡民大多参加本地的娘娘庙会,如九龙山娘娘庙会,庄户、板桥、千军台村天仙会(又名中幡会),上清水天仙会、百花山娘娘庙会等。清康熙年间妙峰山娘娘庙改为僧人住持。乾隆二十五年(1750)香客捐资扩建娘娘庙,乡民初建的天仙庙更名为“灵感宫”,使娘娘庙的规制从“娘娘行宫”上升为“娘娘离宫”。嘉庆皇帝登位后又赐名为“敕建惠济祠”,并赐御书庙名匾额,使妙峰山娘娘庙的地位达到最高级。
清末以后,战火灾祸连绵,民不聊生,国力日衰,妙峰山香火渐趋低迷。抗日战争期间,妙峰山成为游击区和根据地。1939、1945年八路军挺进剧社两次在妙峰山庙会向香客、游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46年还在妙峰山娘娘庙举办表现人民军队英雄业绩的大型新闻照片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