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旧址

《大公报》目前是世界著名报纸,同时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

特色游
  • 最佳游览时间:

    四季皆宜
  • 推荐游览时长:

    1-2小时
  • 门票价格:

    免费参观 免费参观
  • 开放时间:

    外部参观全天开放

景区介绍

大公报旧址

“大公报”三个字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严复所写,《大公报》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张报纸,从天津走出的《大公报》至今仍在香港出版,发行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6年被联合国推选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三份中文报纸之一。创刊于天津的大公报在天津有三处旧址,在几次城市大规模改造中,1902年的创刊地及哈尔滨道的大公报印刷厂先後被拆除,现在仅剩下1906年建成投入使用的位于天津市最繁华的金街(和平路)四面钟一处旧址。由于1957年大公报迁至北京,报社便将此处建筑无偿捐献给国家。此座三层楼的日式建筑至今保留完好,半个世纪以来大公报在这里度过了最辉煌的年代,许多享誉国内外的名记者,包括范长江在此期间成名,无数震撼世界的名作在此处出版。

大公报


《大公报》于191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张报纸。《大公报》报社最初设在天津法租界,后移至日租界。“大公报”三个字为严复所写,报头上的法文单词意为“无私”。报纸一经创刊就很快发展成为华北最大的报纸,在全国和海外颇具影响。
创办人英敛之出身贫寒,学识渊博,是一个比较新型的知识分子,他不像以往的传统知识分子那样,把知识作为自己的特权,他希望通过老百姓多了解国际国内的形势,提高他们的知识,然后强大自己的国家,富强自己的民族。
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在天津创刊,英敛之为大公报作序指出:报之宗旨,在开民风,牖(有)民智,挹(亦)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创刊第二天,他在《大公报出版弁言》中对报纸名称解释说:本报但循泰西报馆公例,知无不言,以大公之心发折中之论,扬正抑邪,非以挟私挟嫌为事,知我罪我无所不记。
1905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极大权于一身。当时的袁世凯则坐镇天津。《大公报》积极支持废除歧视性的虐待华工条约和抵制美货运动,触怒了袁世凯。便下令禁止销售《大公报》。《大公报》奋力抗争,指出:为几十万在美受苦的中国人说话,是大公报的天职。一息尚存,勉尽天职,志不容懈。
《大公报》在当时勇于打破封建势力的禁锢,用西方的学术观点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主张兴实业、办学校、立宪法、反对缠足、吸食鸦片。《大公报》的副刊率先全部采用白话文,这比五四运动倡导白话文早了十多年。
《大公报》紧随世界潮流,在天津的报纸上第一个介绍了共产主义,它于1903年3月31日刊出社评《二十世纪之新主义》,将社会主义称为“思想最高之主义,变资本主义横暴之社会为劳动者公有之社会”。
1926年9月1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位留日学生联合创办的新记公司收购了《大公报》,总编张季鸾撰写社评《本报同仁之志趣》,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实事求是的办报方针,并将之定为社训。张季鸾的文笔被称为“横扫千军”。《星期论文》请社会名家撰述,报纸增加对重大事件的实效性报道,“四不”原则成为每一个记者的行为准则。
作为一个影响甚大的报纸,《大公报》见证了一个时代。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去往法国采访的唯一一个中国记者是《大公报》的胡政之;二次大战期间唯一留守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是《大公报》的萧乾;《大公报》还第一个派记者在1932年前往苏联,报道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深入中国西部,向全国民众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发表了《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陕北共魁刘志丹》、《从瑞金到陕北》多篇西北之行通讯,使国民党统治取得广大读者第一次了解了红军长征的部分情况,范长江以客观准确的报道,向广大读者展现了一幅宏伟壮丽的长征画卷。

四不主义

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先声夺人,提出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
“不党”——他说“不党云者,特声明本社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一切无联带关系已耳。惟不党非中立之意,亦非敌视党系之谓,今者土崩瓦解,国且不国,吾人安有立袖手之余地?而各党系皆中国之人,吾人既不党,故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勉附清议之末,以彰是非之公,区区之愿,在于是矣”。
“不卖”——他说“欲言论独立,贵经济自存,故吾人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换言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
“不私”——他说“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所固有之职务外,井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不盲”——他说“不盲者,非自诩其明,乃自勉之词。夹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自陷于盲”。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寥寥八字,掷地有声。“四不主义”一旦公诸天下,就界定了《大公报》的堂堂报格,并付诸公众明鉴,天下监督。
正因为张季鸾在办报实践中始终坚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立场,所以,国共双方的领导都很重视《大公报》,也很看重张季鸾。
张季鸾50大寿时,于右任献诗赞之:榆林张季子,五十更风流。日日忙人事,时时念国仇。1938年在汉口,周恩来就曾对《大公报》名记徐盈等人说:“做总编辑,要像张季鸾那样,有优哉游哉的气概,如腾龙跃虎,游刃有余。”张季鸾先生去世时创下了两项“记录”。一为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对他同样都做出极高的评价;二为在中华民国史上为一报人举行“创记录”的隆重追悼活动。

景点照片


景区图片
最新动态
网友推荐 更多
地址: 天津市和平区和平路169-1号

关于北京旅游网/ 商务合作/ 网站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我们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