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洋行
怡和洋行是19世纪30年代初英商在中国设立的垄断企业,怡和洋行成立于1832年7月1日,创办人为查顿和马地臣两人从19世纪20年代起即自备快艇贩运鸦片。怡和洋行成立之后,更与英大鸦片商颠地一起,垄断中国沿海一带的鸦片走私贸易。1839年,因中国禁烟运动风声日紧,查顿在林则徐抵粤之前回英。马地臣则于1840年被林则徐驱逐回国。英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军事侵略决策,大多根据这两人提供的情报。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怡和洋行于1842年将总公司从广州迁至香港。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除继续走私鸦片外,还为英印各厂商经营代理业务,出口中国丝茶,与伦敦联号马地臣公司(其主要成员皆为怡和洋行回国人员)共同经营各项银行、保险、汇兑、票据经纪人业务。1872年以后因鸦片进货价格敌不过在印度有深厚基础的沙逊集团,放弃对华鸦片贸易,逐步转入贸易服务性行业。1872年在上海设立公和祥码头公司 ,1873年创设香港火险公司,1882年正式成立怡和轮船公司,并在香港、上海等地设立码头、仓库等。以后通过清内务府和李鸿章等关系,以中国关税作保证,在伦敦筹集资金对中国发放各种借款。《马关条约》签订的当年(1895),即在上海筹建怡和棉纺厂 。1898年与汇丰银行合资设立中英银公司,先后贷款建造京沈、沪宁、沪杭甬、广九等铁路,控制近代中国的铁路投资,后又赞助英商福公司投资矿业 。1902年在上海开设怡和冷气堆栈。1923年创立怡和机器有限公司,经营机器进口业务。1930年在上海设立怡和麦酒酿造厂。抗日战争前,除上海、香港外、还在汉口、青岛、天津、长沙、重庆、宜昌、九江、南京、广州、汕头、芜湖、福州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成为英国在远东的最大财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怡和洋行在中国大陆的业务全部结束。
1983年3月28日怡和洋行突然宣布建议把怡和控股公司的注册地点由香港改为百慕大。当时正值香港前途谈判时期,怡和此举无疑是对九七香港主权移交缺乏信心。当日为星期三,股市于下午休市,当晚伦敦港股大幅下跌,一度停板,怡和及置地的股价下跌约一成。翌日(3月29日)恒生指数收市时报1057.09,大跌61.76,跌幅达5.8%。怡和洋行与香港殖民地的开发香港原来只是珠江口的一个小岛,除了南部的渔村无人居住。1841年英国根据穿鼻草约占领。
怡和与上海,1843年,怡和洋行在上海开设分行。1844年取得外滩27号(北京路口)土地,建造一幢2层楼房。怡和曾经长期是上海规模最大的一家洋行,经营进出口贸易、长江和沿海航运、怡和纱厂(杨树浦)、怡和丝厂等众多业务,号称洋行之王。1920年-1922年11月,上海的怡和洋行第四次翻建房屋,建成一座6层的花岗岩大楼,文艺复兴风格。1955年以后,大楼被上海市外贸局占用。
怡和与天津,1867年,怡和洋行作为天津第一家由外商开办的以从事远洋运输为主的洋行在紫竹林码头成立。该行早期以代理船舶为主,1872年将所辖轮船改组为华海轮船公司,1881年在上海成立怡和轮船公司,天津怡和洋行船务部也相应改组为怡和轮船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怡和洋行大楼建于1921年,为二层混合结构楼房。建筑呈对称布局,主入口位于立面中段,两侧各有一棵科林斯巨柱。建筑体量稳重,装饰简洁,室内装饰豪华大气,具有古典主义建筑特征。
怡和在汉口,除上海、天津以外,怡和在汉口的分支机构规模最大。怡和于1866年在汉口设立分支机构。 在汉口,怡和洋行不仅在汉口英租界建有办公大楼和码头、仓库,还在租界外毗邻跑马场的地方建立了一大片高级住宅区,称为怡和村,通往汉口德租界的马路则称为渣甸路(今解放公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