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八庙

外八庙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八座藏传佛教寺庙的总称。先后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间陆续建成外八庙。

特色游
  • 联系方式:

    0314-2058209
  • 最佳游览时间:

    全年
  • 推荐游览时长:

    3个小时
  • 门票价格:

    门票:普宁寺80元,普陀宗乘之庙40元,安远庙20元,行宫20元,小布达拉宫20元,须弥福寿之庙20元,班禅行宫25元。
    门票:普宁寺80元,普陀宗乘之庙40元,安远庙20元,行宫20元,小布达拉宫20元,须弥福寿之庙20元,班禅行宫25元。
  • 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8:00-17:30

景区介绍

外八庙

外八庙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八座藏传佛教寺庙的总称。八座藏传佛教庙宇各具特色,如众星拱月般排列在避暑山庄四周,象征着边疆各族人民和清中央政权的关系。庙内现存的碑刻和文物,从不同侧面,记录了清代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汗、藏建筑风格与造园艺术的巧妙结合。 这八座寺庙分别是溥仁寺、溥善寺(现已不存)、普宁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寺庙都是单独收门票。

建筑风格

避暑山庄周围的喇嘛教寺庙群是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庙的形式修建的,以供边疆少数民族的贵族朝觐皇帝时礼佛之用。共12座,其中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称为“外八庙” 。庙宇按照建筑风格分为藏式、汉式和汉藏结合式三种,它们融和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的精华,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这些风格各异的寺庙是当时清政府利用宗教作为笼络手段来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而修建的。它们多利用向阳山坡层层修建,主要殿堂耸立突出、雄伟壮观。

历史象征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诸蒙古王公为庆贺康熙帝60寿辰,上书“奏请”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围建一寺院作庆寿盛会之所。康熙帝欣然“恩准”,遂建造了溥仁、溥善二寺。溥善寺早已荒废,溥仁寺便成康熙年间仅存的庙宇,更是珍贵。溥通普,普遍、广大意,有皇帝深仁厚爱普及天下之意。于是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67年间,康熙、乾隆两帝在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外围陆续建造了11座大型寺庙,因其中8调有朝廷派驻喇嘛,享有“俸银”,且在京师之外,故称外八庙。现存7座:在避暑山庄正北相隔狮子沟,自东而西有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外八庙像一颗颗星星环避暑山庄而建,呈烘云托月之势,象征着边疆各族人民和清中央政权的关系,表现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建造背景

清朝初年,中国藏传佛教在中国蒙、藏地区(包括青海、新疆)势力强大,教徒信仰虔诚,佛经教义是蒙、藏人民的精神支柱。喇嘛教上层人物在政治上有效地控制着地方政权,经济上汇聚着大量财富,文化上掌握着经堂教院。清政权为加强对北疆的统治,巩固国家统一,对边疆各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怀柔”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蒙藏民族采取“因其教不易其俗”、“以习俗为治”的方针。乾隆说:“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反映了清统治者以顺应少数民族习俗、尊重蒙藏上层人物宗教信仰的策略,来实现密切地方和中央政权的关系,巩固国家统一为目的的战略思想。
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七年(1708)驻跸使用以后,皇帝每年秋弥前后均要在此长期停住,消夏避暑,处理军政要务。由此而来的大批蒙藏等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每年都要到承德谒见皇帝,参加庆典。借此,清廷便在承德大兴土木,建造寺庙,为前来的上层政教人物提供瞻礼、膜拜等佛事活动场所,功能上同避暑山庄相辅相成,互为补遗。

景区图片
最新动态
网友推荐 更多
地址: 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避暑山庄东北面

关于北京旅游网/ 商务合作/ 网站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我们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