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观音位于天津市塘沽区海河西岸的西大沽境内(现在叫响螺湾金融区),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是由当地居民集资兴建的庙宇,原名“南海大寺”,又名“双山寺”,明嘉靖皇帝下令重修,御笔更名题匾“潮音寺”。它轴向大沽海口,是全国少有坐西朝东道庙宇,也是塘沽区旅游南线中唯一对外开放的文物古迹。潮音寺由三层大殿南北四配殿和南北两跨院组成,内设柳仙亭,供奉观音菩萨等十四尊佛,是经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现存建筑为清雍正五年(1727年)重建,坐西朝东,面向海河。原有前後两进院落,现存山门、大雄宝殿和四座配殿,以及一座柳山亭和南北跨院。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後廊,青瓦硬山顶,砖木结构。殿内曾供奉南海观世音,俗称“菩萨奶奶”像。为大沽口仅存的祭祀海神的庙宇。她以海和船为特点,以观音菩萨的由来及鲁班巧修潮音寺等传说而赋之几百年的传奇色彩。并以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和雅俗共赏的匾联。
三面观音位于天津市塘沽区海河西岸的西大沽境内(现在叫响螺湾金融区),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是由当地居民集资兴建的庙宇,原名“南海大寺”,又名“双山寺”,明嘉靖皇帝下令重修,御笔更名题匾“潮音寺”。它轴向大沽海口,是全国少有坐西朝东道庙宇,也是塘沽区旅游南线中唯一对外开放的文物古迹。潮音寺由三层大殿南北四配殿和南北两跨院组成,内设柳仙亭,供奉观音菩萨等十四尊佛,是经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现存建筑为清雍正五年(1727年)重建,坐西朝东,面向海河。原有前後两进院落,现存山门、大雄宝殿和四座配殿,以及一座柳山亭和南北跨院。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後廊,青瓦硬山顶,砖木结构。殿内曾供奉南海观世音,俗称“菩萨奶奶”像。为大沽口仅存的祭祀海神的庙宇。她以海和船为特点,以观音菩萨的由来及鲁班巧修潮音寺等传说而赋之几百年的传奇色彩。并以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和雅俗共赏的匾联。
三面观音位于天津市塘沽区海河西岸的西大沽境内(现在叫响螺湾金融区),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是由当地居民集资兴建的庙宇,原名“南海大寺”,又名“双山寺”,明嘉靖皇帝下令重修,御笔更名题匾“潮音寺”。它轴向大沽海口,是全国少有坐西朝东道庙宇,也是塘沽区旅游南线中唯一对外开放的文物古迹。潮音寺由三层大殿南北四配殿和南北两跨院组成,内设柳仙亭,供奉观音菩萨等十四尊佛,是经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现存建筑为清雍正五年(1727年)重建,坐西朝东,面向海河。原有前後两进院落,现存山门、大雄宝殿和四座配殿,以及一座柳山亭和南北跨院。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後廊,青瓦硬山顶,砖木结构。殿内曾供奉南海观世音,俗称“菩萨奶奶”像。为大沽口仅存的祭祀海神的庙宇。她以海和船为特点,以观音菩萨的由来及鲁班巧修潮音寺等传说而赋之几百年的传奇色彩。并以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和雅俗共赏的匾联。
三面观音位于天津市塘沽区海河西岸的西大沽境内(现在叫响螺湾金融区),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是由当地居民集资兴建的庙宇,原名“南海大寺”,又名“双山寺”,明嘉靖皇帝下令重修,御笔更名题匾“潮音寺”。它轴向大沽海口,是全国少有坐西朝东道庙宇,也是塘沽区旅游南线中唯一对外开放的文物古迹。潮音寺由三层大殿南北四配殿和南北两跨院组成,内设柳仙亭,供奉观音菩萨等十四尊佛,是经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现存建筑为清雍正五年(1727年)重建,坐西朝东,面向海河。原有前後两进院落,现存山门、大雄宝殿和四座配殿,以及一座柳山亭和南北跨院。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後廊,青瓦硬山顶,砖木结构。殿内曾供奉南海观世音,俗称“菩萨奶奶”像。为大沽口仅存的祭祀海神的庙宇。她以海和船为特点,以观音菩萨的由来及鲁班巧修潮音寺等传说而赋之几百年的传奇色彩。并以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和雅俗共赏的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