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子水村

  • 酒店类型:

    农家乐
  • 联系方式:

    010-61837096
  • 价格:

    80 80

酒店介绍

苇子水村

苇子水村是和“爨底下”相媲美、同根的古村,相传远在汉代这里就已有人居住,可查历史有600余年。据说,明朝初年,该村宗祖高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到此,发现此地芦苇茂盛,根下浸水,于是在此定居,取名“苇滋水”。如今水沟干涸了,芦苇也没了,村名也演变成“苇子水”。这里的百户村民全都姓高,都是同宗的亲戚。 古朴精雕的木窗默契无生的依托,无形之中给斑驳的墙面一种隐性驻扎的生命。浮华与灰败都折射在墙壁上,留一个最真实、完美的生存履痕。 村头的石桥旁,耸立着一颗百年老愧树,岁月风雨的侵蚀,掏空了老槐树的躯干。远远的看去,它就像一个佝偻着身躯手里在村头的老人,向过往的行人叙说着自己的沧桑:这个宗族源自山西洪河,老槐树是苇子水村的标志。 整个村子沿一条东西走向、深宽近两米的灵泉河沟而建,古民宅位列两侧。村内现有明清四合院48座,三合院37座,保存比较完整的有7个院子。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四合院比这还多,当时被日寇烧毁的就有500多间。河沟上每隔不远,就有一座用石头砌的石头桥,供行人通行,大大小小共12座,或平或拱,或宽或窄,仪态万千 村子内古井、古石碾随处可见,共有八井十二碾。现如今,有四口古井

更多
苇子水村

苇子水村是和“爨底下”相媲美、同根的古村,相传远在汉代这里就已有人居住,可查历史有600余年。据说,明朝初年,该村宗祖高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到此,发现此地芦苇茂盛,根下浸水,于是在此定居,取名“苇滋水”。如今水沟干涸了,芦苇也没了,村名也演变成“苇子水”。这里的百户村民全都姓高,都是同宗的亲戚。 古朴精雕的木窗默契无生的依托,无形之中给斑驳的墙面一种隐性驻扎的生命。浮华与灰败都折射在墙壁上,留一个最真实、完美的生存履痕。 村头的石桥旁,耸立着一颗百年老愧树,岁月风雨的侵蚀,掏空了老槐树的躯干。远远的看去,它就像一个佝偻着身躯手里在村头的老人,向过往的行人叙说着自己的沧桑:这个宗族源自山西洪河,老槐树是苇子水村的标志。 整个村子沿一条东西走向、深宽近两米的灵泉河沟而建,古民宅位列两侧。村内现有明清四合院48座,三合院37座,保存比较完整的有7个院子。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四合院比这还多,当时被日寇烧毁的就有500多间。河沟上每隔不远,就有一座用石头砌的石头桥,供行人通行,大大小小共12座,或平或拱,或宽或窄,仪态万千 村子内古井、古石碾随处可见,共有八井十二碾。现如今,有四口古井仍未干枯,当地村民都来此担水洗衣做饭。据说水质特别好,做饭不馊,喝水不坏肚子。 苇子水的原生秧歌,是以歌唱戏,只有打击乐伴奏,无管弦、无曲谱,因其婉转、高亢、和谐的九腔十八调和子弟相传等特点,被评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戏究竟来自哪里,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时,村子里来了一民间老艺人,京腔口音,自称“秧歌王”。受到村民热情款待,老艺人将秧歌戏的唱法传给了高家公子,后人尊其“八老爷子”,自此秧歌戏传承下来。苇子水的秧歌戏历来是师徒间口传心授,内容改变不大,并无文字剧本留下,保留至今400多年殊为不易,堪称文化化石。

酒店图片 更多
网友推荐更多
地址: 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东部,109国道芹峪口以北田庄公路5公里处

关于北京旅游网/ 商务合作/ 网站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我们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