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功能
会馆的功能用《现代汉语词典》的注解:“会馆,是同省、同府、同县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主要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寓”。《辞海》的解释:“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
会馆大体可分为试馆、行馆和仪馆。明清两朝,北京是京师之地,乃全国政治、商业中心。加之每三年进行一次会试,各地商人、学子,以及在京待命的官员云集,为方便这些人的食宿,于是设立试馆。据《北京市宣武区志》记载:“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考试终止,先后在京举行科考201科,全国各地进京应试的举子达120多万人次。”“每逢考期,这些会馆大有人满为患之势。”三年一次的考试,每届应试人数在六七千人,再加上随行的人员,数量可观。食宿问题就成了头等大事。所以,试馆的数量最大,占了会馆的绝大部分。试馆的房间一般较小,馆内清静,是文人聚会的好地方。北京自明清以来,不仅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且也是经济中心,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商品流通的扩大,工商业更加繁盛,这些工商业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或协调工商业务,或互相联络感情,以应付同行竞争,排除异己,需要经常集会、议事、宴饮,于是就有了工商会馆之设。这类会馆,一般都是按不同行业,分别设立,所以也叫行馆。还有仪馆,主要用于同乡旅京死亡停放灵柩之用,数量很少,一般建在城边比较偏僻的地方。
会馆的作用有很多,联络感情、举办团拜、解除危难、宴请做寿、婚丧嫁娶等等。各地的省、州(府)、县纷纷在京设立会馆,也就有了大小不一。省馆有安徽、福建、河南等,州级的有华州、顺德等,县级的有中山等。
历史上,京城的南部会馆林立。据光绪十二年的《朝市从载》记,北京的会馆有384座。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北京大小会馆有414个。这些会馆都分布在南城。除崇文区约有30多处外,其余大部分集中在了宣武区。据《北京市宣武区志》统计:“至清末民初,宣南地区170条街巷中建有会馆511处,其中明代33处,清代至民国初年478处。”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内,密集了这样多的会馆,堪称为全国之最。
会馆在宣南扎堆儿,有多方面原因。明代,内城,即现在的东、西城也有会馆。清代发生了变化,实行“满汉分居”。内城住着皇族和八旗,汉人不得入住。这就把会馆推出了内城。东富西贵,崇文商人居多,而宣武则多为汉族的官宦,包括大学士纪晓岚这样的官员,也住在宣南。地理上,南城离考场———贡院较近。科举考试与仕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重文轻商,当然愿与官为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时,大多进京者经卢沟桥渡口,必经广安门进京。此外,大栅栏一带商铺林立,宣南书肆较多,琉璃厂书店著名,文房四宝齐备,聚集了众多的文人雅士,文化氛围深厚。这样,文人住会馆不但节省食宿费,还方便读书交流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