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
今日美术馆新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建筑的艺术性及其使用功能的有机结合。在设计入口的时候把原来建筑内部经常出现的梯形和金属栅栏等元素加以提炼和夸张,梯形的金属框架结构,一方面体现出美术馆的现代气息,另一方面也传达出他对老锅炉房建筑的一种解读和纪念。美术馆入口处的整个梯形金属框架是一个“之”字形坡道,第一次到美术馆的人远远地就能看到入口,但却看不到楼梯,只有靠近了才能发现上去的途径。在坡道上行走可以给人一种很奇妙的体验: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观众来到美术馆,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前,需要一个心理准备的过程。来者远远看到入口,但却看不到上去的楼梯,好奇的心理便产生了。等来到近前,人们会发现一条直通入口的坡道,这样的设计使人获得一种“柳暗花明”的奇妙体验。当观众在坡道上行走时,会有一种攀登的感觉,整个进入美术馆的过程便由此产生一种仪式感。同时,“之”字形的设计能使观众从更多的角度来观察美术馆和周边的景观。就这样,入口的设计让观众在进入美术馆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艺术体验的旅程,在心理上为欣赏艺术品做好准备。从功能角度来看,坡道的设计是一种无障碍的设计,可以方便更多的人来美术馆欣赏艺术品。而且,这样的设计处理也使得美术馆运送大幅作品时能够更加便利,并且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作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伤。作为一个美术馆建筑,对在其内部展示的艺术作品而言,无非是将产生两种作用:“退让”与“刺激”。美术馆内部设计全部为白色,目的就是要尽量突出其内部展示的作品,让作品在其间能够达到最佳展示效果。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作品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由背景“退让”而获得的展示效果,它们需要场馆与作品产生互动,通过场馆和空间对作品的反向刺激以达到更为充分的展示效果。因此,今日美术馆的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已经被赋予了极大的弹性和自由度:它内部的展板可以自由组合搭配,灯轨也可以按照要求进行全新的设置,甚至整个美术馆建筑墙体都可以在作品展示需要的情况下进行拆建,使作品能够被全面地展示,同时使观众能从不同角度欣赏作品。美术馆场馆的灵活性为当代艺术作品的展示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也使得美术馆建筑本身与其展示的艺术品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如此之大的自由度和可能性,加之美术馆一流的软硬件设施,将会吸引国际上越来越多的重要当代艺术家来到中国举办展览,由此进一步推动中国与国际的艺术交流,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